耶誕歡聚的那一天,主辦人家裡已經準備好一大棵聖誕樹,通常大伙下午2點抵達後,把自己準備的禮物附上有名字的信封(含荷文詩),悄悄放在聖誕樹下,喝喝茶吃吃甜點一陣寒暄後,在晚餐前開始了交換禮物,有一年是以丟骰子算人頭來決定拆禮物的順序,輪到拆禮物的人,先朗讀荷文詩後再拆禮物,接著大家會拍拍手給有趣溫暖的評語。

荷蘭人送禮通常不會太貴重,一方面是怕買了對方可能不喜歡,或者價錢太高也讓人有壓力,另一方面大概還是Go Dutch的節儉文化所影響(這個應該比較有可能~嘻),不管原因為何,禮輕情意重,大家開心就好嚕。
在寫荷文詩前,總覺得壓力很大,不過藉由寫詩的過程去了解某家庭成員在過去一年做了甚麼,或藉由願望清單,可以看出對方大概喜歡的東西,再不然就是找上社群網絡,透過Facebook,也可以大概了解這個人平常在做甚麼。網路也幫忙不少,例如只要輸入單字字尾幾個字母,透過這個網頁就可以幫忙找出相似字尾的單字,這對荷蘭文比較遜的我,就可以用這個小撇步來簡單造詩。我不是一個很細心的人,很難一時間憑空想像對方喜歡的禮物,所以其實很喜歡這種事前有線索及方法可以絞盡腦汁的任務,不是只有花錢了事的感覺,相對的,拆禮物的同時,也很期待我的神秘人會寫什麼東西給我。

記得去年大衛阿爸是我的(神秘)送禮人,送上兩本荷蘭文書外加一頁半A4的荷文詩,寫滿了2013年,我在異鄉的徬徨、學荷蘭文的疑惑、找工作的壓力,最後終於塵埃落定的欣喜收穫,大衛爸都看在眼裡,寫在詩裡,害得我邊念眼睛越模糊,還好最後一段以幽默作結,得以哈哈大笑帶過。其實念的過程中,我就有感覺送禮人應該是大衛阿爸,加上後來我們對某字疑惑,大衛爸偷偷跟大衛解釋而確定的。
今年很有趣,我被分配到要準備大衛阿爸的禮物跟荷文詩,以前都是大衛幫忙,今年想說可以小試身手,雖說有網路工具幫忙,不過為了避免三腳貓功夫被發現我這外國人是(神秘)送禮人,還是請大衛幫忙修改專業一點。:P
聖誕節前跟同事聊到怎麼過節,發現不少同事也跟大衛家有類似模式,甚至更加複雜:
某同事女友家非常重視12月的兩大節,在12/5 Sinterklaas,會與父母兄弟姊妹(交換禮物與荷文詩)同歡,12/25-26 則是大家族的聚會,有叔叔、阿姨、堂表兄弟姊妹們及其伴侶。
記得 12/5 Sinterklaas 我同事前一晚壓力還很大,想了一個晚上後隔天還是反覆修改,主要是希望內容詼諧逗趣,這樣對方讀時,大家聽了才不會覺得無聊,還好最後結果相當滿意。
至於12/25-26 的大家族聖誕節,同事岳母大人非常重視,參與者共25人,每人(對)會被分配到作菜任務,例如:Amuse, 前菜、濃湯、主菜一、主菜二,甜點,水果等,此外,還有流動餐桌,不同道菜時,每個人也需要跟不同家庭成員坐在一起聊天,也是另一方法促進家族成員的感情交流。
這是我第三次在荷蘭參加大家族的耶誕聚會,今年大概是主辦人大衛姑姑太忙,前兩個禮拜才發了通知,之前三不五時就問大衛有沒有收到消息,還一度以為今年可能沒有交換禮物跟荷蘭詩了,所以後來收到通知時超級驚喜的,才知道原來我這麼喜歡這傳統(嘻)。此外,大衛姑姑非常會整理與布置家裡,甚至會隨著不同節慶換上不同裝飾,記得第一次見面時,忍不住讚嘆她對房子每個小角落的巧思,她很開心的說有一個溫暖的家是她以前小時候的願望,這大概也是一種夢想的實現吧,這樣的用心是我望塵莫及的,難怪每一年大家都希望可以到她們家度耶誕。

另外我很喜歡荷蘭家族耶誕聚餐的一點是,每個人都有機會為美食貢獻己力,例如今年:大衛爸爸負責濃湯與麵包,大衛媽媽負責跟奶奶聊天,大衛姑姑統籌全場,大衛姑丈負責牛排BBQ,我們幫忙切菜擺盤,青少年負責蛋糕與音樂播放,感情的交流不是只有在餐桌上享受美食,而是一起準備的過程。在荷蘭,廚房是大家的事,看過很多事業很成功的荷蘭男性,回家煮飯也不是怪事,他們甚至享受其中。有別於台灣傳統,過年過節總是奶奶媽媽嬸嬸舅媽等婦女們在廚房忙進忙出,常常第一個開伙,但最後一個吃飽,大概君子遠疱廚的概念或者婦女犧牲奉獻的精神還是深植人心,有點可惜。

冷冷冬夜,大伙一起窩在大客廳,在微黃燈光下,享用家人一起準備的晚餐,說說笑笑細數過去一年的喜怒哀樂,好的壞的都在這些溫暖談笑過去了,然後開心展望未來,新的一年,又是嶄新的一頁,加油!